第21章_金钱世界
泡泡中文 > 金钱世界 > 第21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章

  因此,对于没有现成成功经验的改革,国家不会在上海身上搞试验。现在,特区的实践证明是很成功的,国家一直对上海很重视,如何给上海插上改革的翅膀使之腾飞,我看大动作为时不远了。”

  丹阳急切地问道:“您看,国家什么时候开始动作呢?”

  苏教授笑了笑,谨慎地说:“我是一个做学问的人,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不能信口开河。”

  苏教授问丹阳为什么关心这件事。

  丹阳说:“我所以向您请教,因为我想吃透政策,下一步,我想扩大在上海的投资。”

  苏教授肯定地说:“你在上海投资绝对没错,上海的生意还是有得做的。”

  装修公司已经开始工作,吴可要求必须在二十天内干完主体工程,扫尾工程可以放在春节之后。吴可很操心房子,她每天都要在现场盯着工人干活,生怕有一点儿不合适,中午就在谢国强家里吃点饭、休息一会儿。丹阳劝她不要这么操心,干成啥样是啥样。吴可不依,还坚持下午收工时,要丹阳来接她,也让丹阳顺便看一下工程的进度。

  丹阳显然心不在焉,他哼哼唧唧地应付着,思索着他一直在考虑的问题:采取什么办法把苏教授拉上自己的战车。

  他站在别墅二楼上,凭窗望着隔壁的复旦大学,球场上的喧闹声阵阵传过来。丹阳在想:慈眉善目的苏教授这会儿在干什么呢?丹阳知道,如果贸然请苏教授帮忙,弄不好会被他客气地拒绝。

  他问吴可:“大学里有什么项目需要捐助吗?”

  吴可:“当然有很多项目,比如给图书馆捐书、捐建体育场了,哪怕捐建一个小食堂,学校都会很高兴的。”

  丹阳摇摇头,这些都不合他的口味。

  吴可在一旁说:“好多人都给学校捐钱,主要想留一个虚名。其实呀,有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才真正需要帮助。我上学时班里有一个家在安徽的同学,他家里很穷,四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家里也没钱供他上学。那时学校还有一些助学金,他省吃俭用,找活打工才挺到毕业。现在物价又涨了,这样的学生肯定很多。要是有人帮帮他们就好了。”

  丹阳眼睛一亮,嚷道:“好,就这么办。”

  吴可莫名其妙。

  丹阳兴奋地说:“可可,假如让你拿一笔钱送给你母校的学生,你乐意吗?”

  吴可说:“那当然好了,帮助人是在积德行善嘛。”

  丹阳说出了他的计划:拿出三百万元,成立一个咨询基金会,将三百万元每年的利息拿出来,资助复旦、华师大、南大三所学校里的贫困学生,每个学校各五十名学生。会长当然由苏教授担任,他肯定不会拒绝。这样,他就可以顺理成章为丹阳干活。

  吴可听完,说道:“你这几天心不在焉,原来在打苏教授的主意。这样也好,这些年你挣了不少钱,并不全是从正道来的,也应该拿出来点搞慈善事业,积积德吧。”

  二十

  丹阳来到苏教授家里,向他谈了设立基金会的打算,并提出让苏教授担任会长一职。苏教授听了很高兴,他打电话给学校的学生处长,询问复旦学生有没有家庭生活十分贫困的,答案不言而喻。学生处长说大约有百分之三的学生完全靠借贷上学。

  丹阳提出的资助五十人计划,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这是一个创举,苏教授欣然应命。

  丹阳还说,由于名称叫丹阳咨询基金会,除了资助学生以外,基金会还要开展一些咨询业务。一方面,丹阳需要接受专家的建议来搞好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基金会研究一些课题向有识的企业卖“点子”。这样,既可以提高基金会工作人员的收入,又可以将挣来的钱多资助一些学生。

  苏教授听了品味一番,点点头说:“你这个主意不错,我多年来仅限于搞学术研究,没有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一来,我又多了一块试验田。”

  他们商定,等来年开学时,分别到这三所学校搞派发仪式。

  丹阳本想把基金会注册到开发区,吴可不同意,她坚持让丹阳通过上海民政局来注册。吴可说了她的道理:“通过民政局这个口,将来的一切收入都可以免税,而且基金会成为一个市级慈善组织,影响面更大。”

  丹阳一路绿灯,没几天,就拿到有关批文并到市工商局注好册。董事长还是丹阳,吴可也弄了一个副会长的衔。

  他们回到南京,丹阳让吴可把所有账户的钱全部汇往基金会的账户里。吴可大惑不解,瞪大眼睛问道:“原来说汇往基金会的钱不就三百万元吗?”

  丹阳说:“这次我们移师上海,今后我下定决心不再搞违法生意了,比如那个猎杀珍稀动物的生意,春节以后我就让马宝山停止。这么多钱放在基金会的账户里,等于给我洗钱了,谁也动不了。你说,这算不算超级保险箱?”

  吴可说:“够保险了。”

  离春节越来越近,中国人惯常有的过年气氛溢于言表。丹阳和吴可商量,一块儿回老家随阳过年,丹阳说:“一块去认认家门吧,不要整天认为我是一个没来历的人。”

  吴可把这件事对父母说了,他们都赞成,母亲说:“春节之后你们回来的时候,最好把他的父母请来玩几天,顺便也谈谈你们的事。”

  吴可上街买礼品准备行装,阿美打来电话,说一放假立即到南京来。吴可对丹阳说:“让阿美也一块儿去随阳吧,我又多了个伴。”

  他们到火车站接来阿美,娇小的阿美拎来一大堆她在北京买的礼品,很沉重。丹阳问她如何把这些东西弄上车的,阿美很得意地说,请了几个男同学帮忙给送到车厢里。

  阿美第一次来到南京,觉得处处透出新鲜。接下来的几天,吴可陪着她逛遍了南京城。

  小铁不速而至,他找到丹阳,说还剩最后一个学期了,要采访丹阳这位名人,拿出一篇重头的稿子。丹阳打量数年不见的小铁,只见他个头又长高了些,身高大约有一米七五,清秀的脸庞掩不住书卷气。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滔滔不绝,谈锋甚健。

  丹阳向小铁介绍吴可,没等丹阳说完,他口中已经叫吴可为“嫂子”,惹得吴可直脸红。介绍阿美时,小铁还显得规矩。

  小铁采访丹阳,丹阳三言两语地打发了事。他又缠着吴可,嫂子长嫂子短地央求让多说说丹阳的事。吴可为他详细地列出一个提纲,重点说了丹阳的奋斗创业精神以及设立基金会的慈善心肠。小铁快速地记录着,并抽空对丹阳说:“瞧,嫂子了解你,比你了解自己还多。嫂子真是你的红颜知己呀。”

  吴可说:“你还听不听?贫嘴的小东西。”

  阿美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一边端茶送水,然后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他们。

  小铁喜欢热闹,听说他们要开着车回随阳,也退掉火车票,一直等到腊月二十六和他们一同坐车回家。

  路途需要两天时间,一路上他们热热闹闹。没想到,沉静的阿美和小铁有说不清的投缘。本来,小铁一开始坐在丹阳的旁边,两个女人坐在后面。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铁让吴可和他调换了位置,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向阿美说一些校园的笑话和卖弄他的学问,惹得阿美笑个不停。吴可悄悄对丹阳说:“你看到了吗?这次弄不好要促成一起跨国姻缘呢。”

  丹阳说:“这是好事呀,你又可以少了一个心事。”

  吴可瞪了丹阳一眼。

  知道丹阳要带着未过门的媳妇回来,母亲精神焕发,张罗着为他们拾掇房间。听说还有一位姑娘随同一起,母亲指挥丹阳的弟弟买来一张大床安在吴可的房间里。

  丹阳到家后,天已经擦黑,一家人整整齐齐等着他们。一见面,母亲准确地认出了吴可,这缘于丹阳寄回来的照片,母亲曾经几百遍地看了又看,吴可的样子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她上前拉着吴可的手不放,吴可也很大方,当着大家的面清清楚楚地叫了一声“妈”,一下子缩短了和大家的距离。

  他们还稀奇地打量着阿美,结果也看不出她和中国人有什么区别。丹阳的弟媳妇走过来,亲热地拉着她的手。小铁反被大家冷落了。

  大家一起走进屋内。

  六岁的小侄儿不认识这个大伯,他怯怯地从丹阳的手中接过一套大变形金刚,然后发出欢呼。晚饭是由精于烹调的弟媳妇忙碌成的,丹阳和弟弟以及小铁陪着父亲一起喝酒,轻松喝掉两瓶五粮液。

  第二天一早,小铁返回武汉。临走前,小铁说他春节后还要来,请阿美到武汉玩几天。阿美用眼睛征求丹阳的意见,丹阳点点头,旁边的吴可笑问小铁:“你有问题了,为什么单单请阿美,不请我呀?”

  阿美发窘,小铁很干脆:“嫂子,我主要是看你一会儿都离不开阳哥。何况,阳哥比我还熟悉武汉,我怎能抢阳哥的生意呢?”

  那些天,外面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吴可和阿美领着丹阳的小侄子,到街上买了许多炮仗。一到夜晚,他们就将礼花全放起来,阿美的新奇和欢喜不亚于小侄子。除夕之夜,阿美还学会了包中国饺于。

  初一那天,丹阳的小侄子发了一注大财,丹阳他们三人每人给他发了两千元的压岁钱,崭新的票子拿在手中,他愣愣地不知所措。

  丹阳现在真成了一位名人,得知丹阳回来后,市文化局长和广播电视局长专程拜访。邻里也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天吴可让丹阳猜谜:“你猜我今天听到什么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ppzw9.com。泡泡中文手机版:https://m.ppzw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