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_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泡泡中文 > 影视:从闯关东开始 > 第156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6章

  第156章

  当然,其它所有国家的战略讨论价值,都没有德国一个国家重要。

  德国在短短二十多年间相继掀起两场世界大战,搅动全球风云,但都以失败告终。

  抛却郑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单就作战战略来看,德国究竟败在哪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的作战方略为“施里芬计划”,二站时则为“曼施坦因计划”。

  “曼施坦因计划”与“施里芬计划”几乎如出一辙,可以说“施里芬计划”绘制了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作战蓝图。

  这两份作战方案一如德国人的性格,严谨、认真,犹如精细的工程图纸,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两次大战战略的失误都导致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沼,最终走向灭亡。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伯爵20岁时进入普鲁士军队服役,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后,施里芬作为骑兵团参谋参加了萨多瓦决战,在总参谋长老毛奇的卓越指挥下,兵力处于劣势的普鲁士军队速战速决,出人意料地赢得了战争。

  在之后的普法战争中,他又因作战有功被授予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对老毛奇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佩服的五体投地,并在日后将这一战略思想发挥到登峰造极。

  普法战争胜利后,德皇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宫宣布德意志帝国建立。

  完成统一的德意志在一代人的时间内迅速发展为欧洲第一工业工业国、仅次于丑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发展工业需要更多的市场、原材料和劳动力,但当时的世界市场已被各列强瓜分完毕。

  若想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摆在德意志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战争。

  1891年,施里芬出任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

  也正是在这一年,感受到德国崛起威胁的东西邻国——法、俄开始寻求结盟,联手抵制德国。

  1892年8月17日,法俄军事协定签订。

  这意味着日后的德国将在战争中陷于被兵家视为噩梦的境地——两线作战。

  施里芬开始着手制定战略计划以寻求破局。

  在施里芬看来,德国扭转局势的方法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先击败一方,对另一方暂取守势。

  当打败一方后,在内线运动兵力再打败另一方。

  德国当时的铁路密度欧洲第一,发达的铁路网络和雄厚的工业实力为这一战略计划做出坚实的保障。

  施里芬计划”从实质上来说,可以理解为三个字——时间差。

  开战之后,利用发达的铁路系统,德国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军事动员,而对手法国需要一周的时间,臃肿的毛熊则需要耗时一个月。

  毛熊虽孱弱但国土广袤,这意味着对俄作战不能速胜。

  施里芬遂将首战目标定为左邻法国——“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法国”。

  施里芬计划以70个最精锐的师组成西线右翼,以迅烈之势经比利时攻入法国境内,他深受克劳塞维茨“法兰西王朝的心脏在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这一训示熏陶。

  以8个师的兵力组成西线左翼,战争开始之后即固守法德边界,同时以9个师的兵力在东线监视反应迟钝的毛熊。

  届时,以70个精锐师组成的右翼将横扫法国沿海地区,直插法国腹地,将法军主力压缩在铁锤——右翼和铁砧——左翼之间围而歼之,在4-6周内打败法国。

  之后德军将通过铁路由西线转移至东线,全力进攻毛熊。

  1913年1月,身患重病的施里芬撒手人寰。

  临终前,他强撑着病体对左右吩咐道“必有一战时,切莫削弱我的右翼。”

  不料一语成谶。

  在他去世后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萨拉热窝的枪声就揭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帷幕,1914年8月1日,德国宣布参战。

  战争开始后,德军便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运作起来,但这个计划却是“缩水版施里芬计划”。

  此时的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志大才疏,远比不上其雄才果敢的伯父老毛奇。

  在他看来,仅仅用9个师的兵力保护皇室霍亨索伦家族的“龙兴之地”、容克地主的老家东普鲁士,未免太过冒险,于是他将东线的兵力增加至13个师。

  他还担心力薄的西线左翼难以守护经普法战争而得到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又从西线右翼抽调部队去加强左翼。

  经过这样一番缩水变动,西线右翼与左翼的兵力比例已从计划中的1:7降至1:3,右翼中只剩下52个步兵师和7个骑兵师。

  兵力得到了削弱,但计划目标却全然不变。

  陶醉于速胜中的德皇威廉二世向士兵们吹嘘:“叶落之前你们就会返回家乡!”

  1914年8月4日,陈列边界多年的德军发起进攻。

  在战争的前期,德军的进攻展开的很顺利,十二天后攻克列日要塞,二十天后攻占布鲁塞尔。

  德军怒涛般的进攻让法军接连败退,一路抵达马恩河畔,其兵锋直指巴黎。

  15公里外的巴黎变得岌岌可危,8天内有五十余万市民逃出巴黎,连法国政府也迁往波尔多。

  但这也是德军距巴黎最近的时刻了,经过削弱的右翼没有余力形成后续的攻势,更为致命的是,计划中的铁锤在现实中却是势单力薄的孤军,此时的德军兵力已少于对手英法联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9月5日至10日,法德两军在马恩河流域展开会战。

  在长达200公里的战线上,双方共投入150余万军队,法军伤亡14万人,德军伤亡20万人。

  最终,兵力处于劣势的德军战败,这就是所谓“马恩河畔的奇迹”。

  自此之后,德军无力再攻,西线战场陷入惨烈的堑壕战。

  雪上加霜的是东线战斗的展开,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沼。

  在各项资源都远逊于协约国的条件下,德国输掉了战争。

  时间推移至1923年11月,希大爷在慕尼黑发起夺取德国政权的“啤酒馆暴动”,此后不到二十年时间,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

  此时的英法诸国仍在西线“静默战争”,但法军早已做好了准备。

  一战时德军出人意料的战略行动让法兰西军官团的将军们至今心有余悸,他们推测德军一定会沿用上次大战的套路进行西线攻势。

  于是绵延数百公里的马奇诺防线拔地而起,阻挡德军西线左翼的攻击,法军主力则转移至法国北部沿海地区,摆出一副愿者上钩的姿态。

  若德军仍按“施里芬计划”故技重施,那么必会重蹈一战覆辙。

  事实证明德意志军官们的确是这么干的,德国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参谋长哈德尔上将制定的对法攻击“黄色方案”和“施里芬计划”几乎如出一辙。

  在西线右翼组建强大的B集团军,由比利时直击法国腹地,在左翼则组建兵力较弱的A集团军,以掩护B集团军的南部侧面。

  但“元首”的成功总是来源于出人意料,这个一战的下士否定了“黄色方案”,采用了“曼施坦因计划”。

  随着军事理论及技术装备的进步,装甲武器开始大规模的配备军队,这使得重型装备穿越复杂地貌有了可能。

  曼施坦因将军在征求了“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意见后,提出将主攻方向由B集团军转移至A集团军,但这就意味着德军需要穿越密林覆盖的阿登山地,而在当时,尚没有任何军队尝试过这么做。

  同时,德军主力的南部侧翼将彻底暴露,这不啻为一场巨大的赌博。

  实践证明,希大爷赌赢了。

  英法联军完全没有料到德军主力会穿越崎岖难行的阿登山地,直扑法国腹地。

  1940年5月10日德军由阿登山地发起攻势,仅仅42天后,法国宣告投降。

  德国在二站时完成了一战时设立的西线战略目标,希大爷的目光很快就投向那“唾手可得”的东线。

  1941年6月22日,德军依“巴巴罗萨计划”展开对苏攻势。

  希大爷妄称:“你只需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腐败建筑便会坍塌下来。”

  当然,事实证明红色苏维埃不是腐败建筑,而是新落成的钢筋水泥大厦,希大爷低估了毛熊,全世界都低估了毛熊,艰苦卓绝的卫国战争将德军主力拖在东线动弹不得。

  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在东西两线盟军的合围下,1945年5月8日,第三帝国走向灭亡。

  再详细剖析一下,整个德国军队,尤其是海军还没准备好,希大爷就动手了。

  原因:他没钱了!

  希大爷的所谓经济奇迹是怎么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了,而是靠大举内外借债搞出来。

  对外欠了华尔街、甚至包括伦敦一屁股的高利贷;

  对内欠了德国大资本以及容克贵族一屁股的债,玩赤字财政玩的飞起来。

  眼看就要还不起利息,而且维持不了国家机构了,必须打出去抢劫。

  否则,不管是华尔街的武装讨债军还是国内的容克,都能分分钟让希大爷完蛋。

  还有,敦刻尔克的时候德军已经连续作战多日,极度疲惫,装备损耗也很严重,而且三个装甲师已经把步兵抛下很远了。

  敦刻尔克在海边,全在英国战列舰的射程内,步兵没上来,靠装甲部队往上冲,怕不怕15寸舰炮焦作人?

  另外,他没有解决英国就去打毛熊,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首先,希大爷有没有可能军事解决英国?答案是完全没可能!

  英国靠近法国的海岸线大部分区域都是悬崖,地形条件对于登陆作战非常不利。

  考虑一下后来盟军在地形有利得多的法国海岸登陆时投入的人力物力,这绝不是1941年的德国有任何可能达到的。

  相比起德国海军,英国海军实力并不差,海军劣势的一方进行跨海登陆作战,这就是找死。

  另外德国空军在41年并没有像样的反舰能力,更没有夜间反舰能力。

  至于前面说过的不列颠之战,就算假设一万遍,德国人也很难获胜。

  首先,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太小,太少。

  在轰炸英国的航程上,平均载弹量不到一吨。

  数量才一千多,炸个毛呀?炸工业?44年丑国英国那样的打击力度,结果德国产量GC了,英国工业规模虽然不如德国,但是就靠一千多载弹不到一吨的货,炸工业就是笑话。

  炸机场?英国人有雷达和完整的预警体系,炸机场炸不到飞机,二站时候的机场修理起来真是分分钟搞定。

  另外苏格兰的机场还不在打击距离内。

  事实上即是所谓最危急的时候,皇家空军在苏格兰都保留着12个中队的,包括数百架喷壶的预备队一直没动过。

  即使皇家海军放假,皇家空军睡觉,光是海岸上的海防要塞的16寸大炮,都足以消灭整个德国海军水面舰队了。

  德国军队手里,除了多拉大炮,没有任何能击穿这些要塞炮的混凝土顶盖的武器,(包括德三空军能携带的最大的炸弹)而中间隔着海峡,多拉的射程,尤其是穿甲弹(混凝土破坏弹)的射程够不到。

  郑治上就更不用提了。

  所谓郑治上解决,无非就是讲和。

  但这一样是不可能的,因为讲和只对德国有利,对英国并无好处。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在战略上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任何可能统一欧洲的力量就是英国的敌人。

  因为一旦欧洲统一在一个力量之下,随着时间的增加,这个力量必然全面的(包括海空力量)压倒英国。

  到了那个时候,英国就有亡国的危险。

  相反,继续和德国战斗,并设法将丑国拉进来,虽然结果必然是丑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老大,但是考虑到丑国和英国的距离,英国并没有亡国的危险。

  做出哪个选择,不是很明显的吗?相同的道理,德国也不可能拉拢丑国,因为欧洲的统一一样在本质上对丑国不利。

  那么,能不能不打毛熊,专心种田?

  答案还是不能!首先,要还债,要还债,要还债!

  这个债是欠的容克们的,是赖不掉的。

  敢赖账,希大爷连本土都守不住,即使吞下了欧洲,抢下了不少钱,但是军费大涨,维稳费用大涨,再加上还债压力,德国还是缺钱缺得要死。

  而毛熊的情况却完全不同,毛熊的经济在那个时候是由毛熊以来,甚至有人类以来最好的时期。

  比种田,德国真不一定比得过。

  另外,毛熊那会儿内部已经稳定了,却可以不断地向欧洲渗透,挑动欧洲反抗压榨掠夺(这也不是污蔑,不是为了压榨掠夺,德国人发动战争干啥),如果不继续打仗,欧洲包括德国,只怕遍地都是革命了,德国也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到维稳当中。

  然后等到毛熊再完成一两个五年计划,呵呵……所以,打毛熊对于德国来说,是不能不打的,而且打得越晚越糟糕。

  能不能不打基辅,首先打莫斯科?

  将数量巨大的,编制健全,拥有相当的机动能力和战斗欲望的敌军大集团丢在侧后,然后去进攻坚固的城市。

  想死也不能这样呀,一旦进攻受挫,顿兵坚城之下,然后后路补给什么的被基辅苏军一打击,史上最大的围歼战就要换一个了。

  不打斯大林格勒,先打莫斯科?

  莫斯科从41年开始大建工事,42年工事不知道多坚固了,还望铜墙铁壁上面撞,这是找死吧?

  而且毛熊在莫斯科的力量也远比41年更强,不要说从南方调兵什么的,你能,毛子也能。

  假设霓虹夹击了,假设霓虹超牛,毛子远东的一百万人顶不住了。

  然后呢?毛子会从欧洲调军队去远东?真以为毛子傻帽?

  毛子干脆把那一百万人拖回来,把铁路一炸,在西伯利亚过来一点留下个几万人,就能防御任何可能来自东方的攻击了。

  西伯利亚数千公里的无人区,比英帕尔的那点热带雨林可厉害多了。

  然后,就有一百万军队可以投入到欧洲战场了。

  为什么不攻下列宁格勒,那个是很大的工业基地。

  列宁格勒附近的地形是大片的森林沼泽,大部队尤其是装甲部队很难展开。

  有限的一些便于展开攻势的地点,又都靠海,全在海防炮台和舰队的大炮的射程内。

  装甲部队从那里上,怕不怕舰炮焦作人?

  至于说用步兵,呵呵,列宁格勒是波罗的海舰队的老巢,红海军上了岸,那个战斗力,杠杠的呀。

  还有人提出假设,如果海狮计划不计损失的施行,能否击败英国,结果显而易见,也无法击败英国。

  能否登陆英伦的关键不在制海权而在制空权,谁能拿到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谁就拥有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

  可惜不列颠空战元首用1万多架飞机和空勤人员证明,以1940年的科技和工业生产能力,一个强国根本无法彻底击溃另一个强国的空军。

  更何况德国还拿出本来已经不足的轰炸机力量去袭击了城市。

  这是科技和工业能力决定的,而不是靠努力就行了,德国人已经很努力了,海狮计划期间飞机的产能全开,已经影响了坦克的产能,但还是无法取得制空权。

  除非德国1940年就能完善喷气机技术,取得代差优势,1940年海狮计划就不可能成功。

  虽然无法登陆英伦,但不代表德国就应该在1940年后半年闲着,应该积极介入北非战事,先用伞兵拿下马耳他要塞,控制地中海中段制海权,之后进入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切断印度-地中海-不列颠航线。

  之后继续进攻攻占叙利亚、伊la克,保障伊朗的独立,二战伊朗亲德国,武装伊朗,威胁阿三。

  这样就获取了中东的石油资源,同时避免了苏德战争最紧张阶段需要分兵北非的尴尬。

  同时切断了印度地中海航线,英国运输船要绕道南非,影响了运力。

  同时威胁了阿三,减轻德国本土防空的压力。

  那么德国要怎样才能打下英国?

  如果仔细研究二战史,尤其是苏德战争,1941年德国根本不可能攻进莫斯科,或者将毛熊彻底击溃。

  早1个月不行,早3个月更不行。

  由于毛熊春季雨天导致的泥泞,春季并不适合进攻,如果德国在45月份开始入侵毛熊,就会陷入泥泞之中,而毛熊可以从容后退组织防线。

  最早开始的入侵时间只能是5月中下旬。

  即使5月22日入侵开始,比6月22日早一个月德军也无法打进莫斯科,更无法让毛熊崩溃。

  台风行动从9月30日作战开始,到10月13日完成维亚济布布良斯克合围。

  同时持续2周的秋雨开始,德军被迫在泥泞中爬行。

  11月15日地面终于结冻变硬,解决了泥泞的问题,德国国防军的装甲先遣部队先解除了束缚,德国坦克集团军开始对克林发起攻击。

  首先寒冷天气对给苏德双方造成的困扰是相同的,在毛熊的解密文件中毛熊在莫斯科会战因严寒导致的非战斗减员比德军还多。

  其次严寒不仅仅带来了困扰,也带来了帮助,封冻了路面,解决了装甲部队机动的问题。

  德军仅仅攻克了莫斯科的外围据点克林,夺取南部门户图拉的企图破产,而莫斯科外围的三道防线的边都没碰到。

  德军攻不下莫斯科是实力问题,不是天气问题。

  就算提前一个月8月30号开始台风作战。

  到完成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合围,俄罗斯雨季也到来了,泥泞的路面会给苏军更多的准备时间。

  对莫斯科外围的攻击也只能从11月15日地面结冻变硬开始相比历史位面毛熊多了1个月构筑工事、集结兵力和部署反击的时间。

  德国打赢二战唯一的机会出现在1942年春夏。

  1942年初毛熊的军队达到550万人,同时租借法案美英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开始在毛熊军队中发挥作用。

  虽然在莫斯科会战反攻阶段苏军损失100万人,但德军也因寒冷天气损失了50万人,毛熊最高统帅部乐观的认为德军会像拿破仑军一样在广袤的俄罗斯冰雪面前彻底崩溃,所以发布了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最高指示,苏军开始全面反攻。

  对局势过于乐观的估计导致苏联制造了苏德战争最大的危机,如果德国抓住这个机会,那么毛熊将万劫不复。

  从1942年初至1942年夏,苏军发动由南向北对德军全面反击,分别发动了刻赤半岛战役、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勒热夫-瑟切夫卡进攻战役、柳班战役,并全部取得失败。

  刻赤半岛战役,苏军损失了3个集团军(第44、第47及第51集团军)21个师,共有超过16万人阵亡或被俘。

  曼斯坦因消灭了突入刻赤半岛的苏军后,攻克了要塞城市塞外斯托波尔,苏军伤亡20万,被俘9万。

  哈尔科夫战役,由送人头专家铁木辛哥指挥,苏军共伤亡大约20万人,德军只付出很少的伤亡代价,大约有2万德军士兵阵亡、受伤及失踪。

  勒热夫-维亚济马战役,毛熊投入100万人进攻,阵亡27万人、受伤50万人。

  勒热夫-瑟切夫卡进攻战役,毛熊投入34.5万人进攻,阵亡5.1万人、受伤14.2万人。

  柳班战役,毛熊惨败,阵亡6000人、失踪8000人,被俘3.2万人。

  整个1942年的攻势让苏军损失了150多万有生力量,而并没有给德军造成很大的伤亡,更严重的是由于塞瓦斯托波尔的沦陷使克里木的第11集团军被解放出来可以调往他处,哈尔科夫战役的失败使苏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处于崩溃状态,一但被德军追击部队咬住就必然全军覆灭。

  此时毛熊的危机比1941年台风作战的时候还要严重的多。

  由于德军取得巨大战果,希大爷犯了同慈父同样的错误。

  过于乐观的估计了局势,希大爷不顾反对企图同时夺取高加索、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三个重要目标。

  为了完成希大爷不切实际的贪婪,南方集团军群被拆成了三个部分。

  负责夺取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由李斯特元帅指挥

  下辖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克鲁格的第17集团军。

  由于A集团军群的兵力不停的被抽调到列宁格勒方向,导致兵力不足攻势在车臣地区受阻。

  负责掩护A集团军群的侧翼并夺取斯大林格勒的B集团军群,由魏克斯元帅指挥

  下辖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扎尔穆特的第2集团军、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

  此外还有1个匈牙利集团军、1个意大利集团军和2个罗马尼亚集团军。

  德军第6集团军被派往拿下斯大林格勒,并要负责周围800公里的战线。

  魏克斯曾向上提出警告表示战线拉的太长,导致各地兵力不足,然而他多次要求兵力与补给,却没有得到最高统帅部的重视。

  负责夺取列宁格勒的是攻坚专家、要塞城市塞瓦斯托波尔终结者曼斯坦因元帅率领的11集团军。

  当曼斯坦因元帅准备越过海峡,加入进攻高加索山的行列时,希大爷却下令第11军团必须向北往列宁格勒前进,并拿下该城。

  对此曼斯坦因非常反对,他认为就算将第11军团充当集团军的总预备队,也比将其浪费在1个次要战场上任其消耗要来的明智。

  但最高统帅部的决定却无法更改,于是第11军团北上准备拿下列宁格勒。

  将战力强悍,士气旺盛的11集团军投入到次要战场上任其消耗。

  南方集团军群缺乏总预备队来应付可能发生危机,是1942德军攻势行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没有预备队的军队就像没有备用金的企业,一切顺利的时候谁都不觉得有问题,如果出现经营出现问题而又没有足够的备用金那立即就是资金链断链全面性的崩盘。

  伟人说过谁先耗尽了预备队谁就失败了,从这点上看元首和主席还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第11集团军越过海峡参与到高加索攻势中,那么在车臣独立运动的配合下德军可以在1942年秋季结束之前拿下高加索。

  或者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总预备队配置在A、B集团军群的结合部,那么苏军在完成对第6集的合围之前,第11集团军可以从容的将第6集团军从包围圈解救出来。

  1942年德军的蓝色行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希大爷为首的最高统帅部过于乐观的估计了局势。

  将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分布到了三个方向导致南线德军在不足的兵力下无法完成预定的战役目标,而又不给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后方配置预备队,无法应付突发的危机导致整个南线的崩盘。

  从战略上看如果希大爷能稍微听取下集团军将领的意见德军在1942年也不会发生那么严重的失败,将到手的胜利白白的丢掉。

  当时的情况是,德军占领了顿巴斯等苏联产煤区,苏军煤炭不足需要通过烧油替代煤炭,而德国由于缺乏石油但是有足够的煤炭从煤炭里提取煤油代替石油。

  那么夺取高加索石油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德军可以获得急缺的石油资源,而掐断毛熊的石油供给,让毛熊的缺油少煤的情况下无法开动机器。

  由于毛熊的产煤地被德国夺取,毛熊被迫使用石油发电,另一边德国因为缺少石油被迫用煤炭提取煤油)。

  德国距离胜利女神如此之近却最终惨败,不禁让人唏嘘。

  后世有无数假设德国想要获胜,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首先,有两种选择是不予讨论的,即:

  1)占领捷克之后就收手,二站也就没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希大爷的心理的。

  2)横跨大西洋,彻底打垮丑国,以德国的实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当然希大爷也没期望过(征服全球的说法乐乐就好)。

  那么,符合当时德国实力、能够实现德国利益最大化的胜利目标就是:

  1)打垮波兰、法国、东欧(清除英国、毛熊势力),打败毛熊并把其势力逐出欧洲。

  2)在丑国实力增长到能够渡海入侵欧洲之前结束欧洲大陆的主要作战。

  3)整合欧洲资源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联盟体系,对抗英美并且逼其放弃入侵欧洲的想法。

  4)至于英国,还需要看后续的德国(欧洲)力量与英美的发展对比,但保住欧洲大陆是问题不大的。

  德国获胜的方式是什么?

  不考虑敦刻尔克放过联军、进攻毛熊被拖后等不靠谱的事情,

  先从战争进程整体考虑。

  1)进攻波兰战役:德国打得很好,可以了。

  2)西欧战役:经典之作,可以了。

  3)不列颠战役:虽然打得不好,但事后理性分析,当时的德国确实没有实力打垮英国空军。

  德军实力并无绝对优势,并且此时英国的飞机生产速度与德国并无差距,作为进攻方的德国是无法完全打跨对方的。

  进而发动渡海战役(德军的海军实力更是处于更大劣势)

  4)巴巴罗萨战役:虽然有一定的失误,但相比毛熊打的已经很好了。

  但是,终究没有打垮毛熊,随着莫斯科的失利,对苏战争也日渐艰难,直至斯大林格勒惨败。

  到了1943年,德国已无明显优势,7月份的意大利战役结束了德国两年单线作战的美好时光。

  5)对盟军作战:英国虽然没有被打垮,但是其陆军力量在1943年前是可以忽略的(不扯北非了,那都是英吹、隆吹喜欢玩的);

  丑国在1943年之前的战事也是以小规模、积累经验为主,尚无法发动大规模的跨海远征(毕竟要训练数百万士兵、海陆空三军武器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两栖作战的摸索,强大如丑国也要两年时间)。

  随着1944年到来,盟军完成大规模跨海远征,丑、苏、英三国的人力物力优势彻底压垮德国,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从上分析,德国获胜的唯一机会,就是在1941夏季到1943年夏季的两年时间里打败毛熊,并在1944年春天之前把大部分陆军调至西线,防御英美的入侵(此时,虽然英美仍然具有优势但不再是压倒性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要跨海把优势部队投送到欧洲已基本不可能)。

  至于再之后,就要看德国(欧洲)与英美的长期发展了。

  下面重点分析,德国如何在1943年夏季彻底打垮毛熊,并将其势力逐出欧洲。

  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为什么无法打垮毛熊?

  德国巴巴罗萨计划的构想,是以波兰战役、西欧战役的经验为基础,意图以一次快速闪电突击打垮毛熊以结束战争。

  由于波兰、西欧战役的过于顺利,使得德军高层对苏联战役过于乐观,对于毛熊的超大纵深、极强的动员能力未引起重视,以至于最终闪电战发展成为总体消耗战。

  而一旦进入总体战、消耗战应该怎么打,德军高层基本是忽视的,以至于发展成后续的失败。

  首先回顾波兰战役、西欧战役。

  波兰战役:波兰纵深较小,且其国土被德国的东普鲁士、捷克(已被德国占领)包围。

  1939年9月1日战争开始,德军也分两路从东普鲁士、捷克开始突击,利用兵力、武器、战术优势快速包围波兰主力,至9月中旬波军主力已被消灭,国土沦丧半数,失败已无可挽回。

  西欧战役:法国实力强于波兰,但依然存在小纵深问题,在初期受到重大损失后无力挽回。

  战役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德军三路突击。

  北路进攻荷兰,英法联军北上迎击;中路从阿登森林突破直插英吉利海峡;南路佯攻马奇诺防线。

  由于联军判断失误,中路德军的突击取得快速进展,在突破色当之后在北方的联军即将被包围,唯有撤退,这就是有名的敦刻尔克撤退让无数元首的粉丝扼腕痛惜,其实德军当时也有各种考虑,这三十万联军对战争整体进程的影响也没那么大。

  注意:这只是战役的第一阶段,德军未进攻敦刻尔克也是为下一阶段保留装甲实力。

  法国政府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征召500万兵员,英国的后续远征军也在准备中,但是但是但是,小纵深的问题来了。

  德军已经逼近巴黎,大片工业区即将失陷需要时间搬迁;

  新征召的兵员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新的防线需要时间来巩固;

  可是,已经没有空间来换取时间了;

  所以,第二阶段的战役呈一边倒之势,很快以法国投降结束。

  这里顺便提一下不列颠战役:法国投降后的英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危险的时刻,陆军与德军比几乎可以忽视,但正是有英吉利海峡这个短时无法逾越的纵深,英国可以总动员,空军暴兵、加强海峡防御,德军只能望洋兴叹;

  后续德国再要征服英国,只能以总体战的方式和英国拼海空军,虽然德国总体实力强于英国,但是有苏联的巨大威胁,德国无法全力投入海空军发展;

  那么对于德国,更好的方式就是利用英国陆军虚弱无法染指欧洲大陆的空隙,利用陆军优势打垮毛熊,再来和英国拼海空军。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闪电战的精髓在于以兵力、兵器、机动等优势发动快速突击在短时间内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摧毁其战争潜力;

  一旦敌方利用纵深优势空间换时间,不断的投入新的力量,那么战争就演变为总体战;

  到总体战的时候,拼的主要就是人口资源、动员能力、工业生产效率等,战术退居其次。

  巴巴罗萨的失败正是因为如此,下面来分析1941年的巴巴罗萨计划及其战争过程。

  巴巴罗萨的总体目标:

  集中德国陆军主力以及仆从国力量,分北、中、南三路发动闪电突击,快速消灭毛熊北方、西方、西南地区的苏军主力,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高加索地区并建立防线。

  巴巴罗萨的总体发展:

  巴巴罗萨计划的初期发展是符合德军的预期的,德军在最短的时间内包围、消灭大量苏军。

  开战近一周,便在明斯克达成一个大规模合围苏联西方方面军主力,以至于当时德军高层估计战争会在6周之内结束。

  但是,后续德军虽然一次次的达成大的合围、胜利,但是苏联快速进入总动员不管损失多少都能在下一次战役投入多少;

  反观德军仍然盲目乐观不搞总体战,兵力兵器的损失无法补充,再加上漫长的补给线,以至于到莫斯科战役时德军终成强弩之末并失利。

  明斯克战役

  7月初

  俘虏苏军32万

  斯摩棱斯克战役

  8月初

  俘虏苏军45万

  基辅大包围

  9月底

  俘虏苏军60万

  布良斯克-维亚济马

  10月底

  俘虏苏军60万

  以上四个仅为实力最强的中央集团军群的主要战役的俘虏,再加上南北两个集团军群的战果,毛熊的总损失已达到400万以上。

  德军的损失相对较低,但绝不轻微,减员已超过60万(战死10万左右,但重伤者返回战场需要时间)但补充兵员不到一半,特别是一线装甲部队的损失比例更高,最为重要的是坦克等技术兵器的损失极为严重,部分部队的坦克损失达到80%,已严重影响了德军的进攻能力。

  请收藏本站:https://www.ppzw9.com。泡泡中文手机版:https://m.ppzw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